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9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成果丰硕,“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全面构筑,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目前,河北省通车里程达到8243公里,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全面构筑,全省公路里程达到20.9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832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打通拓宽京津“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连通干线公路达到47条、74个接口。功能互补的津冀环渤海港口群基本建成,河北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246个,设计通过能力11.6亿吨,吞吐量达到12.8亿吨,津冀港口集装箱合作航线达到7条,干支联动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加速完善。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拓展,2022年开通多式联运线路30条,建成内陆港71个,多式联运集装箱运量达76.4万标箱。
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在降低物流成本上发挥了怎样的重大作用?物流降成本还有哪些可作为空间?如何看待现代交通运输与物流成本之间的辩证关系?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义生。
现代物流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9年来,河北省的物流成本有什么变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意义与价值?
李义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围绕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现代物流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更为突出的是全省物流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由2013年的19.1%下降到15.1%,物流成本降幅位居全国前列。物流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体现了:一是动力实现新变革,京津冀统一大市场初步形成,与京津共同培育起区域性物流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物流品种加快由传统大宗商品物流主导向工业品物流、消费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共同主导转变,物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是效率实现新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步伐逐步加快,更多企业采用智能化技术装备、拓展数据化增值业务、强化全链路精准服务,导致物流运行成本大幅下降。三是质量实现新变革,物流产业智慧化、绿色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极大促进了设施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融合对接,为产业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物流报:从交通发展的角度看,河北省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哪些可拓展空间?如何推动并落实?
李义生:在物流成本构成中,运输成本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比重一般在40%左右。在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利息成本居高不下、燃油费用持续攀升背景下,降低运输成本已成为物流产业降本增效的主要突破口。同时,由于新能源货运车辆购置补贴政策不到位,进一步加大了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受制于燃油费用、道路通行费用等方面降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提高交通组织效率成为降低运输的唯一出路:一是建立资源共享、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强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促进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对接、协同运作,把河北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借鉴发达省市经验,加大网络货运平台企业税收奖补力度,以政策洼地打造产业发展高地,更好发挥网络货运平台信息共享、精准对接作用,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车辆运作效率。
现代物流报:关于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和发达有怎样的区别或标准?河北省目前的交通网络情况,相比发达省份、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来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河北省还需要做哪些努力来补短板?
李义生: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体现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发达则意味着交通与物流深度融合的程度。对比发达国家、发达省市,我省是典型的交通大省而非物流强省。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国前列,但是,我省商贸物流市场主体较少,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龙头企业,中国物流企业50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最低业务收入分别是我省的4.9倍和37倍;我省连接着全国近40%的物流市场资源,但过境物流占比高,在我省进行集散、中转、分拨、交易占比低。突破这一困境:一是构建物流网,着力加强港口航运网、航空物流网、干支衔接网、多式联运网和中欧班列网建设,以四通八达、畅通国内外的物流网,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交通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二是壮大“链主”企业,大力实施供应链创新示范工程,积极培育“链主型”物流企业,提升全程供应链物流整合能力。
现代物流报:完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时效。那么,成本降得越低越好吗?降低物流成本的合理边界是什么?如何看待完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时效的辩证关系?
李义生:在物流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交通运输网对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生动体现了“要想富先修路”,但是随着产业分工体系的不断演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原有运输距离的成本决定作用持续弱化,导致企业产品成本的50%在物流环节。物流成本的关键在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一体运作的能力,因此河北物流成本降至发达国家10%的水平,除了取消道路通行费、大幅降低燃油费等制度变革之外,加快推进交通网络与物流智能化融合,成为重要的突破路径。